环境科学与管理
    主页 > 期刊导读 >

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0 引言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二者关系的研究依然是当前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主要以城市群、经济带为研究区域,以具体产业的耦合为研究内容[1-2],省域层面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选取9 个经济效益和11 个环境效益指标构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量化分析近10 年来(2009-2018 年)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以为相应的发展对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1 研究区域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面积为10.72 万平方公里。江苏省下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 个地级市,2018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44.5:51。年末全省常驻人口8050.7 万人,城镇化率69.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处10.03 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9%;完成进出口总额.4 亿元,同比增长9.5%。

江苏省经济实力雄厚,教育发达,文化多元。地理位置横跨南北,气候、植被也兼具南北特色,水陆空交通发达。江苏省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此,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分别选择20 个代表性指标构建目标层-基准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目标层为经济效益指数和环境效益指数;基准层中经济效益指数从经济总体实力、经济结构、经济繁荣度三个方面选取了9 个指标,环境效益指数从气环境、水环境、农业环境、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人口压力六个方面选取了11 个指标;指标层共计20 个指标。表1 中,指标权重通过AHP 方法求得,并通过熵值法[3]修正。

表1 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 基准层 指标层 单位 权重经济总体实力 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亿元元/每人0.082 0.072经济效益指数0.030 0.013 0.049 0.013 0.015 0.027经济繁荣度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元 0.058经济结构一产GDP 比重二产GDP 比重三产GDP 比重一产从业人数比重二产从业人数比重三产从业人数比重%%%%%%气环境 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吨/亿元吨/亿元0.102 0.098水环境工业废水排放量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率万吨/亿元万吨%0.086 0.085 0.068环境效益指数0.027 0.050固体废弃物 生活垃圾清运量无害化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农业环境 每亩耕地施用化肥(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千克万吨0.021 0.069生态环境人口压力万吨万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0.029 0.006

2.2 数据标准化

选取的指标中分为正负指标,负效指标是指数据越小越好,正效指标则相反。通过将指标数据带入公式(1)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差异。

X,Y 为指标标准化后数据,λmax是指标的最大值,λmin是指标的最小值。

2.3 经济、环境模型函数

式中,f(x)为经济效益指数,g(y)为环境效益指数;ai、bj是指不同的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的权重,Xi、Yj为处理过的标准化值。

2.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

式中,D 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C 和T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 为调节系数,本文k 取值为2,α 与 β 分别为经济和环境的权重,本文取α=β=1/2。

3 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3.1 经济效益指数、环境效益指数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

将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于江苏省2010-2019 年统计年鉴),分别带入公式(1)、(2)、(3)、(4),计算江苏省2008-2017 年的经济效益指数、环境效益指数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详见表2。

表2 江苏省2008-2017 年经济效益指数、环境效益指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汇总表年份 f(x) g(y) D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0.19 0.20 0.23 0.24 0.26 0.28 0.29 0.31 0.33 0.36 0.46 0.47 0.46 0.46 0.48 0.48 0.49 0.50 0.57 0.62 0.46 0.49 0.52 0.53 0.55 0.57 0.59 0.60 0.62 0.65

3.2 经济效益指数、环境效益指数分析